恒生指數面世已55年。恒指公司今日(25日)發表網誌,回顧恒指多年表現。自1969推出至今,累計回報率接近127.2倍。同時指出只有4隻股票,在過去55年一直為藍籌股。
恒生指數於1969年11月24日推出,恒指公司指出,恒指第一個正式交易日收於158.5點,對比2024年10月31日升至20317點,自推出以來累計回報率接近127.2倍。根據彭博數據顯示,截至今年10月底,恒指的股息率為3.6%,市盈率為12倍。
恒指最初由恒生銀行(0011)前主席利國偉倡議設立,起初作為內部參考衡量香港股市的表現,其後正式推出。最初藍籌數目為33隻,原來與「意頭」有關,是由於恒生銀行在1933年3月3日成立,故推出之時就選定33隻股票為恒指成分股。
隨著香港上市公司歷經合併、收購及私有化,不少恒指成分股進進出出,在1969年恒指初成立時的33隻成分股當中,目前僅有4隻仍維持其藍籌地位,分別是中電控股(002)、中華煤氣(003)、滙豐控股(005),以及香港電燈重組後的電能實業(006)。
恒指成分股結構及數量55年來亦有大幅變化,目前已增至82隻,截至今年10月底,市值覆蓋率達67%,成交額覆蓋率亦有62%。權重首10大成分股合共佔指數權重約56%,其中金融業為權重最大的行業,佔比約33%,其次是非必需性消費佔30%,以及資訊科技業佔14%。而按股份類別劃分,紅籌、H股及其他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,合共佔72%,而香港公司佔指數權重約27%。
而過去恒指數十年來恒指經過多輪改革和提升,旨在維持市場代表性並捕捉香港金融市場的演變。首輪重大提升發生在2006年,指數編算方法從全市值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調整市值加權,並開始納入H股;而另一次主要變動則為2021年,包括將指數成分股數目上限訂為100隻,以及從七大行業組別選擇成分股以擴大行業代表性。
恒指公司指出,在2023年將成分股候選資格範圍,擴大至主要上市的外國公司之後,恒指從代表在香港上市的大中華公司,重新定位為更全面代表整體香港股票市場的基準。